隨著小班制教學、學習數位化等推動,適性化學習 (personalised learning)在
現代教育領域是個相當熱門的議題,許多國內外學者也致力於發表類似主題的實驗
研究,期望透過各種方式來幫助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。
然而在目前實際層面中,礙於人力與時間因素等成本的考量,學校老師要真正為
每位班級學生打造專屬的學習環境其實是相當困難。因此,在家中,家長們對於孩子
的學習適配度了解就更加重要了。
在過去,孩童多半是透過學習叢書來涉取知識,然而因傳統書籍多半為翻頁閱讀
方式,使部分家長常會懷有疑問,為什麼自己的小孩總是瀏覽了幾頁後,就將其丟在
一旁,絲毫沒有半點閱讀興趣,是因為這個孩子天生不愛讀書嗎?
其實這可能只是此種學習方式不適合他罷了!
Felder和Silverman兩位國外學者在1988年時,認為學生在學習時,可以以四個
向度去區分他們的學習風格,其中重要的一項分類即為循序型與綜合型兩種類型。
所謂循序型的學習者喜歡以線性的方式進行思考、學習到解決問題,較注重一步
一步、按部就班的學習過程;反觀綜合型的學生就較喜歡不受拘束,跳耀閱讀等方式
來學習,常也會因此有更加的創造力產生。這兩種風格並未說哪種好、而哪種壞,只
是在早些時候,孩童大多閱讀的是ㄧ本本早已設計安排好的書籍,在這種情況下,許
多綜合型的學習者在學習上常會備感壓力,甚至導致學習興趣缺乏而影響吸收知識的
成效。
幸運的是,隨著網路學習、電子書多樣性的發展,除了更豐富教學上的聲光效果
及互動外,孩童在學習上也不再侷限於制式的頁碼,我們可以藉由各選單隨選內容或
動態連結方式,輔佐孩童找到自由閱讀的樂趣。
正所謂有效的適性化學習,第一步應當就是提供孩子最舒適的方式來吸收知識,
只要我們稍加留意,並與孩童持續深入的互動,例如:觀察孩子在抒發事情時,多是
強調故事的某種細節還是整個內容結構等等,試著提供他最合適的學習環境,也能讓
他在學習過程更加有自信一些。為了家中那甜蜜的負擔,我們就多用點心,觀察孩童
的學習風格吧!
P.S.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好方式可以更了解孩童的學習的話,也歡迎一起討論喔:>